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遵循规律,同时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思政规律认识运动中的螺旋式上升。近年来,学院围绕专业思想教育,坚持不懈推进思政研究,驰而不息稳固专业思想,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与成效,很好地促进了思政工作质量提升。
“讲授”研究:为专业认知提供“自助餐”
思政教育要在员工头脑中实现“从无到有”,必然离不开“讲授”过程,这也构成了学院思政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多年工作经验积累基础上,学院于2015年推出了校级思政精品项目“TALK空间”,通过精致的沙龙交流、体验式教学、品鉴会、实地参观等极富生动性与感染力的形式,邀请杰出员工、知名专家、优秀在校生为在校生讲授“行业发展、学术前沿、专业故事”等内容。2018年,学院成功申报校级辅导员工作室“导思行”,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开展学业发展指导,拟围绕专业方向开发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员工的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员工增进专业认知、明晰未来规划。通过“讲授”研究,学院为新生专业认知提供了“主餐”之外的“自助餐”,让员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专业教育指导,实现学业成功。
“体验”研究:为入脑入心放足“吸收剂”
真切的直观体验,可以很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内容在员工群体中“入脑入心”,是思政教育的“吸收剂”。学院自2016年精心策划了“畅享园艺”系列活动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校级思政精品课题。“畅享园艺”系列活动通过一整套主题鲜明、格调清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专业知识像“盐”一样撒到员工日常生活中,让专业技能像“阳光”一样成为个人成长的必需品。2018年,学院受国际前沿“园艺疗法”启发,将学科专业与心理健康紧密结合,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感官系统,围绕观赏、闻香、触摸等七大过程设计一系列“体验式、疗愈式”的专业互动,同时打造“园艺微课”,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体验”研究激发了专业魅力,塑造了专业美学,延展了“美育”内涵,以“园艺之美”促进了员工对学科专业的主动吸收。
“实践”研究:为知行合一搭建“大舞台”
思想灌输最终的目的是改进认知与行为,对“实践”的研究是保证思政教育最终效果的关键。学院自2006年开始围绕产学研特色办学优势开展实践研究。2017年学院成功申报省级研究课题“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深入研究学院20个试验示范站(基地)的育人功能,系统梳理了“1123实践育人模式”等依托产学研优势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围绕“1”个产业、依托“1”个试验示范站(基地)、“2”位带队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3”个学历层次(本科、硕士、博士)构建了完善的实践体系,很好地实现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提升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内涵,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通过实际运用激发新的专业热情与求知动力,为“知行合一”搭建了扎根农业大地的“大舞台”。
“层次”研究:为精准滴灌注入“催化剂”
思政教育效果受到教育客体所处环境的综合影响,要实现思政工作的精准滴灌就应当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与相关影响因素分层次开展研究。考虑到家庭对员工思想的重要影响,学院于2016年启动了校级思政精品项目“家校联盟”,搜集具体案例分析家庭与员工专业思想间的相关性,通过及时的专业信息分享、扎实有效的家校活动、真实的“园艺故事”做实家长的专业教育工作,有效增进了家长的专业认知,继而通过家庭稳固员工的专业思想。在员工干部层面,借助学院于2017年启动的校级思政精品项目“青春榜样——员工干部成长训练营”,研究员工干部骨干对周围同学专业认知水平的影响途径,引导员工干部骨干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成立“意安”苹果研究社、“艺茗”茶学社、“Lab-Lib”学术交流平台等3个“专业+思政”员工社团,依托社团力量带动专业认知、促进优良学风。
后续,学院将在已有思政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做好完善与凝练工作,力争形成高水平工作论文,以坚持不懈的思政研究增进专业思想的稳固、促进优良学风的创建、带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实现思政工作质量提升。